一、上下
杨式太极要能高质量的化劲、发劲,首先要求上下之能,没有上下之能之前,是不能求横向之力的,否则发劲质量不高不说,而且容易把太极给练变形,因此上下之能是杨式太极发劲的根本,不知上下则难以发劲,特别是惊炸之劲。
说到上下之能,又会扯到用意不用力,实际上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不用力,而用意不用力的核心是力从地借,能够做好地从地借,则不难做到力从人借。力从地借的核心是以重力流动及向上升发的能量来代替力(实际上两者都是流体能量),即是学会利用身体重量压到地面而产生的反弹力作为活动的能源,也就是用流动的重量来代替我们常规的力。
正常人的用力习惯不是从地借力,而是与重力抗衡,练杨式太极首先必须改变这一习惯,将身体每一个部分放松,将重量全交给地心吸力,身体愈多部份放松,身体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,反弹力亦随之增加,这是杨式太极强调练松的根本原因。
如何从地借力,地心吸力让我们的身体有重量,打拳时两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体的重量。当身体放松时,当身体的一部分沉下去,另一部分就要飘起来。注意,是一边沉下去,不是全身都沉下去,一起沉下去是彻头尾的双重。要节节贯串地沉下去,一侧沉,一侧飘满,这就是偏沉则随,得到这个才能继续练下去,否则白练。
张三丰说太极功夫如长江大海,滔滔不绝。水向低流,偏沉则随就是不停地流动,向下流、向上飘,沉中有飘,飘中有沉。关键在于我们的身体松开了没有。松一分,沉重量就有一分,飘浮量也是一分。松十分,沉重量就增至十分,飘浮量也有十分,越沉重就越轻灵,所以松沉和轻灵实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,是一体的,没有松沉就没有轻灵。太极拳名家高手揭秘太极拳实战。
正常人用力都是用骨关支撑、肌肉收紧来调节身体的动作。但是杨式太极拳则要求放松,放松肌肉,放松皮肉,骨肉都变为水性流体,尽量做到让所有的皮肉都自然流动下沉,流到脚底,放松到脚底,注意是像水一样,不是固态物的自由落地,这就是杨式太极的向下之能。
此时,我们就要十分小心,要仔细感觉那四周腾起的能量场,这个能量场与重力皮肉的水性向下流动相反,是像气体一样向上升腾的。是因为自身重量像水一样流动起来,松空落地而产生了上升的能量,此为杨式太极的向上之能,将此能量用于对方,对方会感到落空、起根、难以对你形成实质性威胁。而且,这个能量也是杨式太极的发劲之源,这个问题等会再说。
在这里要注意的是:重量是实体,能量是虚势,两者既要分得清,又不能分离,需要互相圆通转换。
杨式太极拳用重量,重量只有向下的可能,既然重量是流动的,流动的东西就不会在对抗时出现相顶,特别是接手时,与对方接触后没有一点支撑,不用肌肉与骨头,这就不再需要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用力。相对用力者来说,用重量不会有反作用力,用力者可以向上向前向左向右等等方向用力,而重量只有向下,再向上升腾。两个用常规力来对抗的人,双方都会感觉有反作用力。而当用常规力的人遇到用于用重量能杨式太极者的,用重量能的杨式太极者不会有反作用力。
但流体能量只对活物有作用,对固态死物无用,所以杨式太极很发人较远,但是却扔物却没有这个效果。
二、松紧
很多人对杨式太极的松的理解往往是软软的不用一点力,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,如果你真这样做,你就等着挨打吧,完全没有还手的余地。
杨式太极的松就是紧,紧就是松,二者一体。很多读者可能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回事,让我慢慢说明。
在杨式太极中,松的核心意思是节节松开,或者节节拉开。首先是将身体的所有关节松开,将骨节间的空间加大。
例如,我们的脊椎骨有二十几节,练拳时要求虚领顶劲,气沉丹田,通过这个练习,可以达到上下对拉的绷开绷紧的效果,这就是松。
练杨式太极,全身的松是以命门为中心向外松开,命门以下向下沉,命门以上向上飘,反正都是以命门为中心的放大,即是绷开,也是绷紧,这就是真正的松,并非完全不用力。因为骨节松开的同时,两边的筋和肌肉都拉紧了。所以松就是紧,紧就是松。
比如两手如一手,通过大椎将左右两条手臂连起来,以椎骨为中心一起放大,一起缩小,左臂沉下去,右臂飘起来,肩、肘、腕、手指一节节松开,一节节沉下去,再一节节飘起来。这是节节贯串,也是偏沉则随,就是放松放大,收紧缩小。
再比如,两腿如一腿,全身上下相连。
真到全身松完时,腹内松净,则腾然之气自然而生,伟大而神秘的气感产生了,最好让气感形成的气垫来松开各骨节。此时我们的身体处处都松开,处处都绷紧,就象一个充满气的球,内部是鼓胀的,外皮是绷紧的,落地是沉重的,弹起来是轻灵的。
这里我们说一说立禅的问题,这个姿势实际上就是全身骨节之间的空间松开拉长的姿势,初学者站立禅,如果能够注意到这点,很快就可以产生气感。
到了熟练至自然而然的程度,不用想松沉,也没有放大缩小,不理会节节贯串,偏沉则随,无所谓借地心吸力。可以说借到地心吸力了,这才是真的会打杨式太极拳了。
下面,我们来说说守中外发,前面的都是基础,就是为守中外发作准备,一切都是为了守中外发,因为时间有限,这个问题放到以后再说。
杨式太极真正在放松就是用意不用力。在散手中,杨式太极接手的关键就是接手四梢空,什么意思呢,就是你与对接手时,完全松掉自已的力量,用手背或手腕贴着对方的手,顺着对方的力量方向,向后、向外、向上、向下引化。
此时你自已感觉一点力都没用,但其实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力量,对方的力量不但会被你引偏,而且同时会身体失衡前倾,就算他是学咏春的,在此时也出不了第二拳(站不稳就出不了手,出手也无力,威胁也不大),而此时则是你最好的反击机会。
所以,杨式太极散手,只有成功接手,你的攻击就成功了一半。这其实是利用了对手的惯性,只要对手用了力,他就会产生惯性,任何有惯性的物体,当其运动方向被软性力量改变时,都会出现重心失衡的情况。所以,真正的杨式太极接手,不是让对方感觉打到棉花上,棉花是软的,但没有威胁,而是让对方感觉打到旋流里面,有种被你吸进出的感觉,旋流不但是软的,而且它是软软极速转动的,因此有吸力,有威胁。
你与对方接手时,在感觉完全不用力的情况下顺着对方的力量走化,完全可以轻易引偏对方的力量,同时产生旋流效应,只要对手用了力,他就会重心失衡,象被你吸住一样,身体前顷,此时就是我顺人背了,他再厉害,在没有重新站稳前,也是形不成威胁的,你倒可以随意打他。太极拳名家高手揭秘太极拳实战。
这种如果旋流就是传说中的棚劲,棚劲你自已是感觉不出来的,它是完全放松,不用力后产生的,所以象水流一般,看起来很软,实际能量不小。练杨式太极,不要克意去感觉棚劲,实际上你自已感觉越没力量的时候,你产生的棚劲就越大。也就是说,棚劲是你自已主观无法感知的,当你主观感觉自已有棚劲时,其实是错觉,是肌肉僵化产生的僵劲,与真正的棚劲完全不相干。
所以,古人说,用意不用力是正确的,只是现在练杨式的人,没有散手训练,不知道这是如何回事。网友们可以找人来试一试,就知道杨式太极所说的放松是指什么东西了。这种感知是练架子和推手所不能练出的。
杨式太极37势,全部都是可以在散手中使用的,但你能否成功使用,关键就在接手上,如果你接手成功,顺利吞下了对方的劲,让对方失衡,然后用采劲加剧对方的失衡状态,那么37势你想怎用,就怎么用,成功率都非常高。因此,37势的运用,接手是关键。如果你只是接上对方的手,但只是引偏,没有吞掉对方的劲,对方重心不失衡的话,你就没办法运用37势,此时你一定要用37势,就注定要失败。
很多人在散手中不能运用37势,多数就是不知道吞劲吐劲的道理,杨式招法的使用,不在招法本身,而是接劲、吞劲、吐劲和打劲,所以37势取名为势,而不是招式的式,式是外形的变化,而势则是劲力的吞吐。以动作破动作,以招式对招式当然不灵,杨式太极的37势可不是外家功夫,不讲以形破形。杨式太极的37势是内家功夫,讲究吞吐、打劲,吞了对方的劲,对方失了衡,而无招不灵。
要做到吞劲打劲,用意不用力是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