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筋经

四禅八定禅定打坐法


  现谈谈有漏禅—世间根本味禅。

  一切众生,皆有初地味禅,若修不修,必定当得,故此乃禅之根本,一切上妙胜定,莫不依之出生。这段话就是说,众生皆有佛体,都可以通过修禅定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,就是即生即身成佛。学佛者一般都知道人人皆有佛性,所以人人皆可成佛。殊不知这只是一个方面。另一个方面是,心息相依,身心不二,物质和精神是分不开的,人的肉体和人的心灵是分不开的,佛性和佛休也是分不开的。所以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也就皆有佛体。这只是浅略的解释。四禅八定,禅定,打坐。

内功心法

  进一步的秘密解释是,吾人凡夫肉体,血肉之姐,只是一个“粗身”,相对应的心灵,也只是一个“粗心”。正因为是“粗身粗心”,这个肉体就是一个被自身业感限制住了的肉身,所谓“肉眼凡夫”。我们的眼睛能看,但视觉的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光波段内,超过一定光波界限,如紫外线,我们就受不了;红外线,我们就看不见。我们的耳朵能听,但听觉的范围被限制在一定分贝内,超过一定分贝,如噪音,我们就受不了;超声波,我们就听不到。鼻子的嗅觉,舌头的味觉,身体的触觉都是如此,在凡夫肉体身内被限制住了。就连我们的意识也是这样,我们的认识能力也被“粗身粗心”的业报体限制住了,有些事情,我们就是认识不上去,或者根本就认识不到,想不到;不是不可思议,而是思不着,议不着。比如人对自己的认识,人对他人的认识,人对世界的认识,不要说过去世、未来世了,就是现在世,不是都有许多“莫名其妙”的事吗?

  老子说过“人之大患,为吾有身”,这句话的真义,是说人们的一切毛病,都是出在我们有限的肉身上。是不是就嫌弃这个肉身,把它看成“臭皮囊”抛掉了呢?这可以作为不净观的一种观法,但不是“了义”,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应该看到,我们这个肉体,如果朝无明方向发展,那确是一文不值的奥皮囊。如果能修禅定,使它朝智慧方向发展,那就是无价之宝的宝楼阁,可不能轻视啊!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无尽宝藏,它包含有蝉化相联的四个层次。第一个层次是“粗身粗心”,但它包含并可以开发出第二个层次,就是“细身细心”。这“细身”里面,包含一个“微细身”,与它相对应的“细心”里面,也包含一个“微细心”,从“细身细心”里可以开发出“微细身微细心”,这是第三个层次。从“微细身微细心”里又可以开发出第四个层次的“最微细身最徽细心”,那就是不可思议的法身了。

  从深秘上来解释,我们这个肉身是一个基本身。它的第一重叫做三昧耶身,也叫誓句身,它配化身,是了脱生有的。它的第二重叫做智慧身,是从平等的誓句身进修来的,它配报身,是了脱中有的。它的第三重叫做三摩地身,也可叫做定身,它是从智慈身进修的,它配法身,是了脱死有的。

  就秘中秘释上来说,则当体即以色身透法界,或者当下即

  以法界透色身,一超直人,当下即成。

  可见我们这个凡夫身是最可宝贵的,成佛只能在人道中修成,所以说人身难得。这个“粗身粗心”,就是禅定的本体,就是禅的根本,一切上妙胜定,都是从这个“粗身粗心”上起修,也是依靠这个“粗身粗心”出生、证得。例如凡夫外道也能以六行观修得此根本味禅,就显示了这个“粗身粗心”就是禅定的本体。

  所谓六行观就是厌下地而欣上地。

  一、厌苦观 二、厌粗观 三、厌障观 四、欣胜观 五、欣妙观 六、欣出观

  概括地说,就是厌苦而欣胜,厌粗而欣妙,厌障而欣出。修六行观,就可证得初地味禅。它也发有漏智,但未能生无漏智。因为它是暗证而无慧观,所以叫做“隐没”;它在禅定中生暖昧,所以叫做“有垢”,因为它所观的境界不分明,所以叫做“无记”。

  四禅八定

  有漏禅—世间根本味禅中,包含有十二门禅,这就是:

  一、四禅:

  (一)初禅;(二)二禅;(三)三禅;(四)四禅。

  二、四等:

  (一)慈无量心;(二)悲无量心;(三)喜无量心;(四)舍无量心。

  三、四空:

  (一)空无边处定;(二)识无边处定;(三)无所有处定;(四)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  厌欲界而欣色界的,修四禅(缘内)四等(缘外);厌色界而欣无色界的,修四空(四空亦名四空定),合起来叫十二门禅,是内道外道凡夫都能修的世间根本味禅。

  原始佛家和小乘佛家把主要的禅定分成九个次第,叫做九次第定。九次第定就是色界的禅定: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;加上四个无色界的禅定: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再加上最后的灭受想定,一共九个次第。这九次第定中,色界的四禅定(四等一般都纳人四禅中,因为四等的缘外与四禅的缘内是相联的),加上无色界的四空定,一共八个定,通称为四禅八定,这是内外道所共的八定。在佛未出世或在世时,印度的外道、印度的瑜伽,就修证此四禅八定。佛成道前,也曾修证此四禅八定。第九个次第定,即灭受想定,也叫灭尽定,这是佛家所独有,是与外道不共的定,佛就是证得此定而涅架的。

  此根本十二门禅中,又以四禅为根本,而四禅中的第四禅,即色界的第四个定,尤为根本中之根本,最为重要。证悟、解脱、神通,皆由此第四禅而发出。佛涅架时,亦由此第四禅人。所以大乘佛家也讲九次第定,从历史上说,这是佛家对禅定传承的传统说法,从佛法上说,这是佛法禅定系统的基本法系。

  释迪佛诞生前,印度婆罗门教修炼瑜伽和外道修禅定,大都是修此四禅八定,很多人都有证得。佛成道前,曾就仙人阿罗逻及修陀罗学禅,也是四禅八定,佛修证到第八次第定—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八定的最高峰,佛认为不能彻底解脱,所以才将四禅八定开展为九次第定。

内功心法

  佛涅架后几百年时间内,佛典中记载成就阿罗汉及得四禅八定的人和事实很多。就在中国,历代高僧中得此禅定成就者也不少。只是到了近代,正法不传,修证者少,真有成就者更少。于是谈四禅八定者就只能抄袭旧典旧说,变成一套公式化的东西,毫无生命内容。甚至引起人们的一些怀疑,感到不可捉摸,或者认为虚无拱渺,不切实用,这只能归咎于学佛弘法的人缺乏修证,不能联系生活实际,不能圆融各种禅定法门所致,绝不是四禅八定本身有什么问题,这是修学禅定者所必须明辨的。也不能因四禅八定是有漏禅,不如祖师禅的高超和秘密禅的迅速,因而轻视它。殊不知四禅八定经释迎佛修证说出后,它就是如来禅的正禅.不但是小乘禅的根本,而且是修证其他一切禅之根本。